苏离书评第16期《人生模式》

拓宽了我对于思维模式的认知范畴

回答3个问题答案备注
读本书的目的搭建知识体系
笔记形式偏文字化(用于输出)
书籍信息《人生模式》/阳志平/科普

书籍详细信息

  1. 这本书的评分是多少,截至目前多少人看过,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一定要给出明确是或否的结论)

豆瓣评分:8.3 849人读过 有用的书-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1. 你看的是哪个出版社、哪位译者的作品(方便以后更清楚自己的胃口)

电子出版社

  1. 作者信奉什么主义,属于什么流派,什么奖的获得者?

认知科学 无奖 无流派

  1. 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哪些其他书?(联想,以后方便归纳)

《反本能》

  1. 是否让你产生想要修改或补充之前笔记的欲望,如果有,立刻去修改之前的笔记

总结

今日逛豆瓣评论,网上对这本书的态度两极分化严重,认为好的极尽赞誉,认为不好的把这本书贬的一文不值。

我认为倒不必如此苛责,也不必如此赞誉。若将这本书看做科普书,也算是平均线之上。相较于其他鸡汤科普文,大部分理论,在这本书中都有细致著明出处,也算是为将科学界和民科界搭起来一做桥梁。

若说可取之处,便是纠正了很多通俗认知,同时给出了知识体系搭建的模型,为后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思路。不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多篇文章逻辑草率,用一些看似高深的术语拔高通俗方法论,极让人生气。

记得19年,初次看阳志平文章,真真惊为天人。

文章中不是观点新颖打破固有认知,就是极有实践意义,甚至用了以后真的有效果。所以一发不可收的入坑了。后随着经历增多,读书量起来,断断续续对他所谓的学说产生怀疑,毕竟他是在社交网络不太能找到的人。开始怀疑他是骗子,是不是用这种大师头衔来沽名钓誉,或者是另一种精英教育变种。最生气的不是被欺骗,而是这段时间内错信他人造成的三观偏移,这是多难挽回的损失!

这种怀疑在看了他42岁生日演讲之时到了顶峰,整个演讲都是他文章中已写过的陈词滥调。演讲节奏断断续续,完全和我想象的老师不一样。我以为我会遇到一个文学界-科学界的乔布斯,但是没想看到的是演讲界的范大彪(刘老根)「非贬义只是吐槽吐槽」。

可能是他的文章确有魅力吧,而我目前也正值人生困顿之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新出的《人生模式》。在书翻开的前几页,就理清了他一直以来碎片化文章的逻辑。前段时间为了验证我心中怀疑,去微信公众号down了他的全部文章。但由于文章内容术语繁多,各文章之间逻辑不明,我困在他几千篇文章中不知所出。

直至拿到这本书的一刻,才算对他的思想体系有了较清晰的认知。但为了搭建思想体系,他有些文章很是牵强附会,这也是豆瓣差评过多的原因。

忽视了这些瑕疵,我下单了原本,从头一点一点啃。第一遍阅读之时,印象最深刻的感悟,“阳志平确是徒有其名之辈,他的书也就如此”,甚至我还在书副页写下“狗屁不通”的评语。

我深知自己不够聪慧,所以烂书好书都要读几遍,在第一遍骂骂咧咧读完之后。又进行第二遍阅读总结,此时却突如其来有了新的感受,我将文章中出现的专家和学说进行了整理,得到了很有趣的结论。

他就是个科普作家呀!在这样的观点支撑下,我接受了他文章的逻辑问题,接受了徒有其名,毕竟他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讲清楚某一个原理的来龙去脉,他是站在巨人肩上收集碎片,并把碎片装饰美丽,让更多人看到。

那他做到他自己的角色就够了,虽然想对他提出更多要求,但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已足够了。我可以站在他的肩头去和先贤约会了。

后续还会继续整理他的著作吧,毕竟我阅读级别不高,还是需要经由科普作者之手慢慢领会原著的魅力

下面来整理一下后续要深入阅读的书籍和继续学习的学说

image-20221016124936451

关键词

认知科学 卡片写作

高光时刻

  •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建筑模式语言》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那些频繁发生的事件在结构上总是相似的,这就是模式
  • 事件的模式总是发生在特定空间,特定空间又会出现特定事件模式。

感想

如何知道这本书读了阳志平微信文章
什么机缘下借了这本书图书馆专门借的
为什么这本书能看完希望能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这本书让你想起什么,为什么反本能
对于自己一开始总结的部分,有什么想要详细再讲讲的暂无
哪几个部分未来还要再看继续看书中提到的原著

Change Log

  • 20221016 12:00-12:50

注释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