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搭建思维模式?

只有20%的时间需要一个人迅速基于自己目前的阅历和认知做出决定,而这样的少占比时间却是最让人头疼,又是最最重要的

思维模式搭建

为什么写这么复杂又有点虚无缥缈的主题呢?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生活中80%的时间我们都是执行者,不需要很多的思考和决策,只要按部就班的去行动就可以,不会让人很头疼。

只有20%的时间需要一个人迅速基于自己目前的阅历和认知做出决定,而这样的少占比时间却是最让人头疼,又是最最重要的。

也许在9年义务教育或者整个的学校生活中,这样的体会还比较少。但是一旦到了社会上,就会又很深刻的理解。

“思维层次决定人的成长高度”。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毕业第一年找工作,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偏远地区创业电商公司运营岗,一个是字节运营岗工作。对于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肯定是不用思考,直接选择字节,对吧?

但我当时犹豫了,因为创业公司的老板给我画大饼,说现在会比较难一点,但是以后会有什么样什么样的工作机会。而刚出社会的孩子都比较热血,觉得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不是问题,甚至被坑都不要紧。

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字节,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我找到了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16年,专门研究行业动向的姐夫和工作14年的HR姐姐,询问了他们的建议。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且借助这份工作,在23岁的时候贷款买到我的第一个房子。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觉得心有余悸。站在我现在的位置和角度来思考,我就会觉得我当年的犹豫都显得非常愚蠢。

可是,当时的我就会有这样的犹豫。为什么?

因为没有经历过,其次没有相应的思维基础。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能思考到最深的角度就是“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而我的姐姐姐夫思考的角度是“为了第二份工作的跳板和行业发展现状”。

请设想,如果当年我没有寻求建议,直接选择了第一份工作。那现在大家都没有办法看到我写下这篇文章,我的思维可能就被框定在一个更为局限的角度。

“二八定律”是永远的神,往往是那20%的决策时间,决定了人生的走向。而人生走向要更为顺利的话,就得去提升这20%决策时间的质量。思维模式的搭建就是其中非常基础,非常核心的第一步。

再举个例子,也是我目前最为迷茫的一件事情。我在武汉找工作已经2月有余。手头上有2个offer,一个是偏国企性质,传统行业的产品工作,一个是偏互联网性质,电商行业的数据分析工作,为了最终决定这两个工作,我几乎动用了我所能接触到所有人脉,在网上查了无数的信息。可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月,我也没有办法下定决心。此时的我,就像是在无数理不断的信息荆棘丛中,这边一个信息过来刺激一下我,那边一个内部消息戳一下我,我就随着自己看到的信息飘忽不定。

那对于我来说,这个选择就是一场赌注,用实践来验证我的决定。

但如果我有更为宏观的思考,有更高质量20%的决策能力,也许选择一份工作,对于目前的我只是一个小问题。

下一篇我将分享“如何去搭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没有人能逃脱这样的成长过程,我只是希望自己能走的早一些,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