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离书评第15期《好好思考》
一本书引起的蝴蝶效应
有点想不起来这种读书笔记模板是基于哪本书搭建的,最后再按照这种提问方式回答,后面就自己摸索了
回答3个问题 | 答案 | 备注 |
---|---|---|
读本书的目的 | 搭建知识体系 | |
笔记形式 | 偏文字化(用于输出) | |
书籍信息 | 《好好思考》/成甲 |
书籍详细信息
- 这本书的评分是多少,截至目前多少人看过,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一定要给出明确是或否的结论)
有用之书,作为工具书足矣
你看的是哪个出版社、哪位译者的作品(方便以后更清楚自己的胃口)
作者信奉什么主义,属于什么流派,什么奖的获得者?
信奉《穷查理宝典》多元思维模型
- 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哪些其他书?(联想,以后方便归纳)
《穷查理宝典》的解释版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
- 是否让你产生想要修改或补充之前笔记的欲望,如果有,立刻去修改之前的笔记
暂无
总结
现在记忆有点模糊了,在未读这本书前,我主要做几件事情,收集古人的传记+看到啥收集啥+按照U联荟电商知识体系&多准内部知识体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上而下完成这件事。
读这本书以后,整个知识体系更体系化,并对未来要走的路有更清晰的认识。
方向:24岁-描摹前行方向
执行:2022年终前-行动指南
细节:「生活力」PPT行动阻碍
这本书给我推荐了两个亮点资源:
- 老师-吕世浩:读史方法
- 书-《通识-学问的分类》
留下了一些碎片感悟:
- 读书一大乐趣:人在前行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所悟,有所积累,而读书会看到别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自身的思考若得到书写者的验证or更美语言的诠释,,那便会有被支持和被推动的实感,觉得这世间还是有知音的,自己还是有价值的。甚至在自己有所悟的基础上,会对这个问题有更系统的诠释,那便是一种拓展。
- 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好奇心也是。常常说有些人有悟性,实际是一群人看到同一件事物,有人悟出其中道理,甚至超越事物本身,而有人只能看个热闹。那前者便是有悟性的,这种悟性由何产生,一是思考深度,二是个人阅历,三是为人的好奇心。可能前2个条件,大部分普通人是要慢慢达成的,但第3个,完全凭自身。
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我觉得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会比我写的更好,在此引用自我生产力对谈:阅读篇
怎样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的核心不是快,而是有到底有多好奇。
我之所以快速阅读,是因为心中长久有问题,看到答案近在眼前,压抑不住的好奇心,驱动我快速阅读。
怎样有所激有所逼去读书?
激,就是刚好发现一本书,这本书刚好可以解决我长期思考的问题,如果现在不看,以后估计没有这个动力与心情去看。这个时候全凭当下的创作驱动阅读。那种求知若渴的心态,大概只有长期思考而不得解的人才能知道。
逼,干脆突击快速读完它,最快可以三四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赶紧写完卡片。
这样读,是把读书作为工具,用于快速解决问题。
我怎样泛读?
我经常跳读,一本书没有看完,就看另一本,同时读的书很多,看见感兴趣的书籍,总是被好奇心牵引,情不自禁去翻一翻。
但我还是有一条阅读主线,始终关注认知科学与创作的关系,解决创作的两大矛盾:
1)个人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与大脑先天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2)个人先进生产方式的需要与落后知识处理方式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多元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学科分类
高光时刻
9个重要节点,每一节点都会写清楚我认为重要的原因:
**「思维模型:如何找到关键问题」**这是因为今天讨论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用何种策略能够更有效地找到关键问题”,是美国空军早就在面对并思考的问题了,毕竟他们是对速度和变化最敏感的军种。所以,他们在应对快速变化时提出的OODA策略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陆军上校约翰·包以德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所以OODA也被称为包以德循环。)
OODA代表着决策流程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ion)。**「实战方法:如何能掌握思维模型」**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读书与工作
**「实战方法:如何读书」**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
查字典: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查字典法的优势是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快速发现思维模型,但这个方法也有局限性:它比较适合“一个问题对应一个思维模型”的简单问题,而对那些答案与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关系的复杂问题,这个方法就有点儿捉襟见肘了。
关键词:
具体而言,关键词阅读法可以分为三步:
1.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这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先思考这本书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再看作者用了哪些知识、概念和思维模型分析这个问题,然后把重要的概念、思维模型以关键词的形式找出来,组织成解释问题的知识结构,即关键词网例如,读像
“知人论世”的方法:
在读一本小说时,我们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维方式,回过头来再看他写出的文字,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
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很快迎来噩梦一样的经济大萧条。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确实弥漫着悲剧的前兆,菲茨杰拉德确实最先听到,在全社会的‘幸福深处’有吱吱嘎嘎开裂的声音。”
你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读一本小说时,我们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维方式,回过头来再看他写出的文字,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我们要弄明白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我们不太熟悉的问题时,必须了解提出答案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维方式。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看拜伦的《唐璜》,(没明白)怎么这部戏剧就触及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呢?还有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我也不明白,(这么一个雕塑)怎么就是文艺复兴呢?”
我们要弄明白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我们不太熟悉的问题时,必须了解提出答案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维方式
其实,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越伟大的观点和道理,就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如果我们不理解其产生的前提和适用的边界而盲目套用,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这一点,做投资的人感受可能会更深。
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因此,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时,都应该有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任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归属于人类解决某类问题众多思想中的某个支流。每个思想支流,都有自己适应的前提条件和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类所有的思想按照其类型进行归类的话,那么看似浩瀚的知识海洋,往往也只有有限的哲学思想类型。只是这些思想类型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以各种重组、变异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幻化成各种具体的“有效策略”。
因此,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某一个思想,最好的办法是看清楚整条思想大河中不同的流派。而要看清楚思想大河中的各个流派,就应当追溯思想的起源,连接不同思想的脉络,最终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
- **「实战方法:如何找到/绘制思想知识地图」**绘制思想知识地图也不能完全从零起步,类似的工作往往有前人已经做过
(1)阅读各个领域的思想发展史
思想发展史类的图书,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这类书写作的目的就是总结思想脉络的。如果能找到一个领域中杰出的思想发展史著作,那对我们建立全局思想就大有裨益。因此,每当我想研究一个新领域时,就会先搜索这个领域有没有思想史类的书籍。譬如我在研究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发展的过程时,找到了恩斯特·迈尔写的《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获奖者写的科学史著作往往会关心大问题,书的质量也很高,值得阅读。不过,截至2018年,获此奖项的作者及其代表的图书也不是很多。我把名单整理了出来,在微信公众号“成甲”(ID:PKM100)回复“萨顿奖”,就可以查看。
2)研读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实战方法:如何工作&如何找到思维模型」**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拓展学习的维度关键就是要把思维模型放在具体情境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变着法儿地应用和实践
体育是不是也这样
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回顾这些经历。这么做的原因是脑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在记忆信息的时候,不仅记住了事情本身,还会把和事件相关的环境,乃至自己的情绪一并记录下来。因此,除了记忆思维模型本身,应用知识的环境背景、自己的心情、所处的时机,以及当时想到的其他知识和经历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的维度。这样,我们记忆思维模型的维度增加,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 **「实战方法:如何记忆」**在实际应用中至少有三种促进多维记忆的方法,分别是情境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
比如,很多人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都是记录书中的知识点。显然,这个记忆方式不是从未来使用的角度记忆。而我读书的时候,会转变视角,如果我要把这本书做成一期说书节目,我讲什么听众才能明白?或者,如果以这本书的主题作为选题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书中哪个观点或故事最值得讲给大家听?这样在读书的时候,由于我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要用什么知识,所以学习的效率也大幅提高。
正是他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经验判断,内化成模式识别的直觉判断力,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反思日记是我极为推崇的一种内化知识的方法。因为利用反思日记这个载体,我们可以完成很多重要的内化训练。
反思日记可以作为对标高手思维模型的载体。
培养的本质是提升频率。如果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我们过去10次也不会想到一次用新思维思考,而通过训练,我们10次有1~2次能想起用新思维思考,那就算有进步。慢慢地,10次有2~3次,进而4~5次,最后遇到问题多半第一时间能想起新的思考角度,那就说明我们对这个思维方式逐步内化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中途是否被打断来判断自己的成败。哪怕中断了一段时间,只要想起了再启动,继续坚持,我们掌握新习惯的频率也在大幅提升。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内化了。
从更微观的角度,再看这个渐进的内化过程,我们会发现思维模型内化大致要经历五个阶段。
- **「基本问题:人要到底要掌握哪些知识」**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查理·芒格曾给我们这样的建议:“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而这需要大量阅读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各学科及相关学科中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著述,了解并熟悉书中介绍的核心概念,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在这里,查理·芒格列举了一些他认为重要的学科,这显然给了我们很多参考和指引。
思维模型必学4大版块知识:
物理学&数学&化学
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
人工智能&哲学
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
1.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之所以这些学科重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必须掌握分析这个物质世界的工具。例如,物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物质本身的各种规律,数学的核心思想是精确地描述这个世界,化学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后变化的规律。华为任正非管理企业的时候,用到了物理学的熵增定律和耗散结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实,越是面对过去没遇到的问题和面向未来的问题,就越需要从底层的基础原理中找答案和线索
2.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是解释在物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生命群体中出现的规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群体中表现出的“进化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对我们思考生活的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会用到经济学、社会学乃至生物学的原理。
3.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这些学科是研究当“群体”极度复杂时,复杂系统展现的规律。这个领域也是人类研究的前沿学科。考虑到未来我们生活的社会将是一个联结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系统,掌握理解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就极为重要了。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战略比战术重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战略选择的依据,往往可以从复杂系统的研究中获得启发。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我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同时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因此,掌握理解精神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构成我们多元思维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石。几乎所有和我们生活中体验、精神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学科。
- **「实战方法:如何搭建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一个全新的组织多元思维模型的知识结构浮现了出来,那就是组织知识的关键不是知识,而是问题。这就是我提出的新的知识组织方式——“问思模”体系。
这就形成了“问思模”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
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其他知识都可以附着在这个强大的知识体系内。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看到问题的相似性
先看一个问题:请问时装业、快餐业、半导体产业和香蕉业这四个行业有什么联系?
让我最早注意到一个现象:只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用基本问题寻找相似性,就会发现,“需求三角”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让客户采取购买行动?如果要再进一步抽象,我们可以提炼为更基本的问题:如何让某人做某事?
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可是高手的思维方式却不一样,他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先不着急找答案,而是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分析: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解决这种基本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分析这类问题的常用结构框架?更体系化的方法是先了解问题的类型,再洞察结构,最后安放细节。它是全局视角,重视问题的核心与结构,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细节
我们将从降维攻击、变换尺度、聚焦关键三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 **「成甲《好好思考》作者寄语:实践和练习是王道」「常识问题:为什么读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总结
当然,这张图远算不上是对多元思维模型研究的终结,最多只能说是系统研究多元思维模型方法论的起点。对于我们个人学习思维模型而言,了解一个系统的方法论也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实践和练习。
越是简单、简洁的原理,越是需要复杂的练习,还是那句话:简单不是原因,而是复杂练习的结果。
感想
如何知道这本书 | 无意间点开 |
什么机缘下借了这本书 | |
为什么这本书能看完 | 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如何按照查理·芒格方法搭建思维模型 |
这本书让你想起什么,为什么 | 中国大部分鸡汤文《这样读书就够了》《反本能》 |
对于自己一开始总结的部分,有什么想要详细再讲讲的 | 暂无,要写的都在上面了 |
哪几个部分未来还要再看 | 需要反复浏览吧 |
Change Log
- 20221122 20:39-21:58 1.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