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离书评第8期《奇特的一生》

重读已是三年后,今朝还比昨日新

我象是果戈理笔下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他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我在学术工作中也很愿意摄取新的事实,做-纯技术性的工作,等等;从中找到乐趣。再加上我从我念念不-忘的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乐观主义,结果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 “我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 可是,"下脚料"越利用越少,而对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者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 实际上,正如柳比歇夫亲身体验到的,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他一天至多能干七八个小时。

-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五分钟。

-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Change Log

20220117 新建

20220119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