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离书评第8期《奇特的一生》

持续更新中…

柳比歇夫 18900405-19720831

时间统计法

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的事,产生了那么多的思想,是用什么办法达成的?

核心理念

  •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的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也不起眼。他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而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 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 据我所知,柳比歇夫从1916年-26岁-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 任何时间对于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

具体步骤

  •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关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的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什么,总能查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的认可。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 明摆着,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找时间。
  • 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他对于“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的无微不至。我在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者生物学方面的)。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 他将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除了最富有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再这项工作上的时间。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这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11小时30分钟。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记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
  • 工作经验表明,约有12到13小时毛时间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
  • 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
  • 第二类工作的统计也是同样的详细。为什么要这样精打细算,就比较难解释。我相信,柳比歇夫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就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是田间轮作制。
  • 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成不了计划。有时候,完成不了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 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

柳比歇夫工作论

  • 他的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坐功好,不也是某些天才的特点嘛。柳比歇夫自己说过,他属于这样的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 柳比歇夫二十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便明确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真是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他提出了他的工作纲领,并从而预决了他活动的整个性质,事实上至死不渝。他的一生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哎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他自己是幸福的。
  •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著作,专业科研方面、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回忆录,追忆科学家,自己的一生各个阶段;讲课;业余时间,研究地蚤分类
  • 大部分的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的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以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的书,需要几张纸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 有人问著名的组织学家聂夫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 我像是果戈里笔下的阿卡基耶维奇。他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我在学术工作中也愿意发现新的事实,做纯技术性的工作等,并从中找到乐趣。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但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即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存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 在青年时期,我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的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方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的多。
  •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的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的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

柳比歇夫生活论

  •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的更好
  • 如果不能成为榜样,不能成为理想人物,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是骗子也罢,是正直的科学家也罢,对艺术有兴趣也罢,不学无术、下流无耻也罢,只有完人才能得到承认;柳比歇夫开始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渴望建立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恢复天性,显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最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多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的多。
  • 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经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在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柳比歇夫世界观

  • 他的知识面极广,一部分是为了科研事业,一部分是自我爱好。
    • 他的治学博大精深,即使一个狭隘邻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之广,很难测度。英国的君主制度,宗教。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
    • 乍看起来,吸引人的,是他在观点上标新立异。他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特都可以提出怀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显而易见,他丝毫没有拾人牙慧。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连讲话都是用他自己的字眼,并且用这些字眼的原始意义。标新立异仅仅是表面现象,从中可以推测出一整套的世界观体系,某种不平常的东西,引人入胜…
  • 柳比歇夫利用每次机会去寻求真心诚意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争,他要求双方都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他属于那么一种罕见的人,当人们同这种人争论时,感到很愉快。当他开始同强有力的对手争论时,他力求透彻地理解对方正确的一面。
  •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而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清楚的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 生活工作守则
    • 我不承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保持异议
    • 我不接受紧急任务
    •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保持异议 作者说他不会停止工作,休息不过是另一种工作,所以,这里的休息是指什么?
    • 睡得很多,10个小时左右
    •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 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照自己身体的特点拟定的–他好像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制度。

借鉴和带思考部分

  • http://www.bjqx.org.cn/qxweb/n1384c57.aspx 有意思的读书方法
  • 给你朋友写 年度咨文 有趣。我可以自己写年度咨文
  • 将写文章的部分放到1.例行中
  • 要多看与我们专业有关的专业书籍
  • 年度总结的时候,应该将博客上的WR/MR全部打印出来,集合成小册子,写出年度总结和下一年计划。
  • 与主题无关却喜欢的句子
    • 天才永远是那个促成结果的人。一种事业,总有许多的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
    • 我们自命不凡,深信古人的时间绰绰有余。按照实干家的见解,进步就是在为一切事件节约时间。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下了马车坐上火车,下了火车坐上飞机。发明电报和电话来代替书信,电视代替剧院,拉链代替扣子,圆珠笔代替鹅翎。电梯、计算机、百货公司、电动打字机、电动剃须刀,这一切的发明,都是为了替人们节约时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给父母扫墓。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老头儿也好,大家都没有时间。手表不再是奢侈品,每个人手腕上都戴着,走的很准,校正过,还防水;人人心里面都有一座闹钟滴答滴答走着。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 时间令人烦恼之处正在欲它不能不用。结果,人们兴之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
    • 他已经作古,我再也见不到他,可是我又是那么的需要他。我太习惯与他在世时的情形。当初,我知道什么地方有那么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谈,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争论。那时,我一念及此便觉得心满意足。
    • 他说,眼泪无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为死者哀恸–这是宗教感情的残余;死者不能复生,哀恸有什么意思?殡葬仪式已经过时了,您一定同意,追悼会上那些动感情的讲话只会叫亲属伤心,不会有任何安慰。这办法不合理。现代人应当是唯理主义者,而我们却对理智感到难为情,总想滥用感情,叫自己温情一点。保持异议
    • 不管怎么说,撇开他的言行,他的智力和灵魂超越了一切已知的物理定律,具有一种特殊的放射性…灵魂越高尚,给人的印象越强烈。
    • 科学史上,艾勒、高斯、赫尔姆霍茨、门捷列夫都曾经留下巨大的遗产。对于这种遗产,我老是疑惑不解。这点很难解释,但也挺自然–古时候,人们写的比较多。至于今日的学者,出版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种罕见的甚至是奇怪的现象。连作家似乎也写得比过去少了。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有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 他的时间计数法可以借鉴
  • 他的一生到底值不值得的
    • 今天,他的一些离经叛道的见解已经升到有争议的等级,一些有争议的 见解已升到无可争议的等级。对于他 的学术声望乃至荣誉,大可不必担心。

  • 20190513 开始 4.31